最近幾個月,和親戚朋友一群人參加「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簡稱TA)的系列課程。發起人的說詞是,大家都到了中年,想利用這個機會,為自己上半場人生做一個盤點,重新出發。
原先我不想報名,因我這幾年很怕上課,但在姊姊的遊說下,我還是去了。她的理由是,我可以從別的角度印證自己所學,再者,大家(包括我弟和弟媳)上課時或多或少會透露一些想法,多了解這些親友的想法有助於未來的相處。
我不曾接觸TA理論,上了幾次課覺得還滿實用的。就我這個初學者看來,TA的主要概念是自我狀態(PAC模式)和人生腳本(life script),從這兩個主題衍生出其他的次要概念。這套理論很適合華人社會的文化背景,難怪一傳到台灣就落地生根。幾次上課時,我隱約覺得西方的TA和東方的佛法、八字有共通性,可以相輔相成,幫助自己改變命運。
老師上課使用的教材是《人際溝通分析練習法》這本書,作者是艾恩.史都華、凡恩.瓊斯(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98790)。書裡有一篇簡介寫得很好,我想我的功力無法寫得比作者更好,與其寫一篇讀書心得,不如花時間打出這篇文章,除了複習上課內容,還可以放上網提供有興趣的人參考。
第1章 什麼是TA?
對於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以下簡稱TA),國際溝通分析協會所下的定義是「TA是一種人格理論,也是一種系統的心理治療方法,以達到使人成長和改變的目的。」事實上,今天的TA涵蓋的層面比這個定義還廣,在各種心理治療學派中,它不只有深厚的理論基礎,還能應用到各種領域中。
就人格理論來說,TA很清楚地描繪出人的心理結構,它以自我狀態模式來描述人格的三個部分,這個模式還幫助我們瞭解不同的人格會怎樣影響人的行為。
TA的溝通理論,還可以延伸應用到分析組織和機構。
TA還談到兒童的發展,人生腳本的觀念可以解釋童年經驗會如何影響現在的生活方式。根據人生腳本的架構,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在成年以後的生活,還會不斷重複年幼時的方法,即使這個方法會造成現在的痛苦或自我挫敗,由此,TA提供了精神病理方面的看法。
在實際應用上,TA確實提供了一種有系統的心理治療,適用於各種類型的心理疾病(從日常生活的問題到嚴重的精神病),還可以用個別治療、團體治療、夫妻治療和家族治療等不同方式來進行。
在心理治療這個領域以外,TA也能應用到教育方面,幫助老師和學生保持清楚通暢的溝通,避免無益的衝突,特別適用在諮商方面。TA也是機構中管理和溝通訓練的好方法。許多種行業如社會工作者、警察、觀護人和牧師等都常運用TA。
舉凡牽涉到需要瞭解人、人與人的關係和聯繫等各個範疇,都適用TA。
TA的主要理論
TA的基礎,有幾個主要的理論,並藉此和其他心理學派區分開來。以下幾章會詳細探討這些理論,並以實例解說。本章先摘要介紹,建議讀者單純地讀過去,先熟悉這些用語,有個整體概念,再細讀以下各章的內容。
自我狀態模式
最基本的理論就是自我狀態模式(ego-state model,或稱作PAC模式)。所謂自我狀態,是指一整套相關的行為、想法和感受,是我們在某一段時間中表現出自己部分人格的方式。
這個模式指出我們有三種不同的自我狀態。
如果我現在的行為、想法和感受,是針對此時此地發生在我周圍的事做反應,我會運用身為成人所能用的所有資源來面對,那麼我就是在成人自我狀態(Adult ego-state)裡。
有時候我的行為、想法和感受,可能是拷貝自我的父母(或是其他對我來說具有父母形象的人),那時我就是在父母自我狀態(Parent ego-state)裡。
有時我的行為、想法和感受會回到小時候的方式,那我就是在兒童自我狀態(Child ego-state)裡。
這裡要注意字母開頭是大寫還是小寫,大寫(Parent、Adult、Child)是指三種自我狀態,如果小寫就是指生活中真正的父母、成人和兒童(譯註:這三個字以大寫出現時,中文譯為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和兒童自我,不會造成混淆)。
自我狀態模式常以這三個大寫字母代表,所以也稱為PAC模式。
以自我狀態模式來分析人格的方法,稱為結構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
交流、安撫、時間的結構
如果我和你溝通,我可以選擇三種自我狀態中的一種來傳達我的訊息,你也可以擇一對我回應,這種溝通中彼此交換訊息的過程就叫「交流」(transactions)。以自我狀態模式來分析交流過程的方法稱為交流分析,這是TA理論的一環。
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彼此會傳遞出認可對方的訊息,TA稱這種認可的訊息為「安撫」(stroke),每個人都需要安撫來維持身體和心理的健康。
當人彼此產生交流,或是在團體中交流時,會以幾種不同的方式來運用自己的時間,這些方式是可以列舉出來並予以分析的,稱為「時間的結構」(time structuring)。
人生腳本
每一個人在童年時會寫下自己一生的故事,這個故事有起頭、過程,還有結尾。在嬰兒期我們還不太會說話的時候,就已經寫下故事的大綱,到孩童期逐漸加入細節,一般在七歲以前就已寫好整個人生腳本(life script),但青少年期還可能加以改編。
成人以後,我們通常已經意識不到自己所寫下的一生故事,卻會忠實地在生活裡演出這個腳本,照著幼時寫好的劇情一步一步地走到劇終。
TA稱這個沒有意識到的一生故事為「人生腳本」。
人生腳本的觀念,可說是TA中僅次於自我狀態模式的重要核心,特別是運用到心理治療時更見其重要性。所謂「腳本分析」就是以人生腳本的觀念,來瞭解人會如何不自覺地為自己製造問題,並探討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漠視、再定義、共生
小孩為什麼會寫下自己的人生腳本呢?這是他在小時候面臨似乎充滿敵意的世界時,求生存的方法。在我們的兒童自我裡可能還像嬰兒時一樣,相信這個世界充滿了危險,以致於常常不能滿足我們的需要,甚至威脅到生存,所以我們有時可能會扭曲現實狀況的意義,好配合腳本中的情節,這種對現實的曲解稱為「再定義」(redefining)。
為了確定這個世界和我們的腳本相符,有時我們會選擇性地忽略一些有用的資料,潛意識裡不去看那些與腳本情節不合的事情,這種狀況稱為「漠視」(discounting)。
為了照腳本生活,有時我們和別人的關係會重演小時和父母的關係,這也是在潛意識中進行的,當兩人的關係中,一方一直扮演父母自我和成人自我的部分,而另一方一直扮演兒童自我的部分時,本來兩個人共有六個自我狀態,卻像是只有三個自我狀態,這種關係稱為「共生」關係(symbiosis)。
扭曲的感覺、點券、心理遊戲
幼年時我們可能會注意到在家裡有些感覺是被禁止表達的,有些感覺則是受到鼓勵的,為了得到安撫,我們會決定只去感受那些被允許的感覺,這種決定也是在意識以外的。長大以後,我們會繼續以那些被允許的感覺來掩蓋真正的感覺,這種取而代之的感覺稱為「扭曲的感覺」(racket feelings)。
如果我們經歷到扭曲的感覺,卻沒有表現出來,積壓在心裡,就稱為「收集點券」(stamps)。
心理遊戲是指與人交流時,不斷重複相同的過程,導致雙方都經歷到扭曲的感覺。這個過程會有一個轉折點,當事人會有「怎麼會這樣呢?」的想法,並決得很不舒服。主角本身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玩心理遊戲(games)。
自主性
我們需要改變小時候所決定的處理事情的方式,才能發揮潛力,當我們發現那些方式已經不再符合現在的生活時,就要以新的方式來取代,用TA的話來說,就是要從人生腳本中走出來,並重獲「自主性」(autonomy)。
TA可以用來幫助人得到自主性,包括自我覺察(awareness)、自發(spontaneity)、與人親密的能力(capacity for intimacy),也就是運用自己所有的資源以解決問題的能力。
TA的哲學理念
TA有一些哲學上的理念,這些理念包括了對人、對生活、對改變的看法:
人都是好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思考的能力。
人決定自己的命運,而所做的決定是可以改變的。
由這些理念衍生出運用TA的兩項基本原則:治療合約、開放的溝通。
人都是好的
TA最根本的理念就是人都是好的,所謂「好」的意思是:不論是你還是我,都是有價值的、重要的、有尊嚴的。我接受我就是我,也接受你就是你。這個理念指的是人的本質,而不是人的行為。
有時候我可能不喜歡或不能接受你的所作所為,但無論如何我都接受你是一個獨特的人,即使不喜歡你的行為,我仍肯定你身為人的本質是好的。
我不是一個比你更有價值的人,你也不是一個比我更重要的人,身為一個人,我們都是平等的,即使彼此的成就不同、膚色不同、年齡不同、信仰不同,都不影響這個理念。
除了腦部受到嚴重損傷的人,每個人都有能力思考,所以決定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其責任也落在自己身上,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自己決定的結果。
決定模式
你和我都是好的,但是有時會有不好的行為,因為我們是根據小時候所決定的方法來處世。這些方法是小時候我們從這個似乎充滿敵意的世界中求取生存的最好方法,就算現在已經不適用了,反而平添痛苦和麻煩,我們卻還是用同樣的方法來處世。
即使是小時候,也不能說是父母使我們發展出這些方法,他們也許給我們很大的壓力,但是我們自己決定要配合這個壓力,還是要反抗它,或是忽略它。對成人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的感受和行為並不是別人或環境造成的,別人或社會環境也許給了我們很大的壓力,不過,是我們自己決定要如何對待這些壓力,我們還是要對自己的感受和行為負責。
我們做出決定,稍後還是可以改變,我們在早期關於自己和世界所做的決定也是如此,如果有哪些早期決定會使現在的我覺得不舒服,可以探索這些決定並予以改變,再以有效的新決定取而代之。
所以人是可能改變的,並不是僅僅藉著瞭解行為的舊模式,而是主動決定要改變舊模式,因此得到真實而持久的改變。
治療合約
如果你是溝通分析師,我是你的案主,雙方都對我想得到的改變有責任。這種看法來自「你和我是對等」的理念,並不是倚賴你為我做什麼,我來找你也沒有帶著凡事要你代勞的期待。
既然雙方都參與改變的過程,就必須清楚知道各有什麼責任,這就是治療合約的觀念。
所謂治療合約就是釐清雙方責任的敘述。身為案主,我說明自己希望有什麼改變,也願意為這個改變付出努力。身為分析師,你保證願意和我一起努力,盡你專業所能來幫助我,也說明這種專業工作該得到多少報酬。
開放的溝通
伯恩非常強調案主應該像分析師一樣,完全瞭解治療的進展,這種態度是根據「人都是好的」、「人都有自己思考的能力」這兩個理念。
所以在TA治療中,案主有權閱讀分析師的紀錄,而分析師也鼓勵案主學習TA的理論,好讓案主在改變的過程中能扮演和分析師對等的角色。
為了便於瞭解,TA的理論都是用簡單的語言就能表達,是大家所熟悉的字眼,如前文所題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兒童自我、心理遊戲、人生腳本、安撫等等。
有些人以為這麼簡單的語言只能反映出膚淺的想法,那就大錯特錯了。雖然TA的語言很簡單,理論卻是非常豐富而有條理。由以下各章的內容,讀者就會瞭解。